台 灣 好 心 樂 園

= 喜 歡 分 享......分 享 歡 喜 =

~不管講什麼,做什麼,攏是為着你好,為着我好,為着台灣好!~
~台灣若好,你也好,我也好,大家攏總好!~

【醫病平台】醫師與病人之對話溝通

f:id:goodtw:20180730122932j:plain

人的溝通分量,聽佔45%,可見聽是最重要的溝通過程。圖/取自Pixabay

文/李勝雄(律師)2018-06-22

 

醫病平台編者按:非常感謝李律師能以他的專業對醫界提出建議,「醫病平台」誠摯歡迎這種建設性的雙向溝通。

人與人的溝通是一生學不完的功課,尤其是面對面的溝通最有功效也最不容易。醫師問診,面對病人,要瞭解背景不同、性格不同、病情也各異之病人的病情如何,不是簡單容易的事。首先,醫師要問病人的病況,聽清楚他的身心感受,作為診斷的參考,再通過各種儀器的測試,始能對症下藥或開刀手術等各種適當的治療,達到痊癒或不惡化的結果。

所以,醫師與病人的對話溝通,有下列二原則可供參考運用。

一、快快的聽:

史丹佛大學曾作研究結果發現,聽的速度比講的快6.4倍(以英語為主,因語言而倍數不同,也是聽比講的快),而人的溝通分量,聽佔45%,可見聽是最重要的溝通過程,醫師要會聽出不同病人說出他的身心感受,明白其身心不適的所在,才能採取適當的治療方法。

有一年長病人來看醫師,醫師問他哪裡不舒服,他回答說:「胃腸有問題。」醫師再問他:「大小便不通嗎?」他回答:「很通順。」醫師不再問就告訴他:「那你胃腸沒問題。」他接著講:「我半夜睡覺中,大、小便就出來了。」醫師聽完才知胃腸確有其他症狀。所以,要聽明白是一大功課,醫師要能聽出病人的真正問題所在,就要先做會聽的人。

(一)會聽的人要具備下列條件:

1. 聽出想法、理念、意識及主題所在。

2. 以關心來聽:即使不同意對所講,以同情的心去聽,使溝通無阻。

3. 耐心來聽:給予充分時間表達想法、不予打斷或挑戰,對羞於開口的人耐心等候、用輕鬆化解緊張,使其易於開口。

4. 客觀來聽:注意話的內容,比觀察講話的人重要。不先入為主、存有定見或胸有成竹,以避面以貌相人的主觀偏見。

5. 以正確態度來聽:不過度反應,不打擾而引開注意或離開主題、不爭辯或以敵對態度反對不喜悅的講法。

6. 聽明白:集中精神聽,聽出講的目的、原因、理由、問清疑點、不混亂或挫折講的人,協助講的人以他的語言重述或更正其訊息。

(二)會聽的人的好處:

1. 得到聽的人的敬意。

2. 成為好的領袖:有好的人際關係,使講的人受到尊重,而樂意聽從指示。

3. 節省時間精力,不重複問話。

4. 避免發生混淆不清、誤會、爭執,甚至衝突的機會。

5. 明白對方真意,而能適當回應,切中要點,對症下藥。

二、慢慢的講:

慢慢的講,目的是要使聽的人能明白接受,就要小心講,言語也要常常帶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回答各人。回答時也要平和,使怒消退,避免言語暴戾、觸動怒氣。根據史丹佛大學研究報告指出,講話有45%是肢體語言,20%是口氣、音調、眼神、姿態、動作、衣著。所以,說話的方法及技巧比講話內容份量重。講話如同交響樂隊,要能和諧一致,配合適當的節奏,才能奏出動人優美的曲調,這都是人與人溝通最好的指引。

結論:會得病人稱讚的醫師,除了醫術優良之外,往往是會傾聽病人聲音,溫柔回應,而與病人有良好對話溝通的醫師,使病人覺得醫師有如知心的朋友而信任並稱讚有加。醫師不是要討病人的歡心而親切問診,乃是要使病人感受到醫師能傾聽他的病情苦痛,而給予關心的治療,進而增進醫師與病人彼此的良好互動關係,更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與衝突,使醫師與病人均得益處。

--- 本文轉載自 民報 醫病平台 專欄 -----

 

「聆聽」真是一門學問,小編在修「諮商與心理治療實務」課程時,授課老師從學期初到學期末,一直耳提面命的重點就是:「聽懂對方的問題在哪裡?」「聽懂對方的困境是什麼?」不僅諮商室裡頭是如此,相信各科的診間、病房,亦是如此。聽懂了,信任關係就可以建立,後續的溝通也就容易,一開始有點費力,但這是值得投資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