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好 心 樂 園

= 喜 歡 分 享......分 享 歡 喜 =

~不管講什麼,做什麼,攏是為着你好,為着我好,為着台灣好!~
~台灣若好,你也好,我也好,大家攏總好!~

【醫病平台】醫師真的會為病人著想嗎?

f:id:goodtw:20190104112250j:plain

醫師除了要盡量讓病人感到舒服,也應該讓病人與家屬有心理準備,同時輔導家屬如何面對未來的生活。示意圖/取自Pixabay
 



文/觀微(病人朋友)2018-12-14

過去我曾經投稿,覺得醫師應該協助病人做正確的決定,而不是過分尊重病人自主權,讓病人自生自滅。當然病人也應該尊重醫師,聽取醫師的建議接受治療問題是有多少病人能夠判斷醫師的建議值不值得或應不應該採納?或者我們應該問,醫師提出的建議,就一定正確嗎?

我這位肺部有小細胞癌的朋友,他的肺癌終於還是復發了。某次回診在肺部又發現異常,所以他開始接受化學治療,但是反應劇烈讓他很難受。之後接著做了一次標靶治療,但是過敏嚴重,他就跟醫生說,不想繼續接受治療了,醫師也同意了,所以沒有做完療程。我以為醫師應該盡告知的義務,要充分解釋治療的必要性,況且對癌症的治療不該這麼輕率,做一次就不繼續難道沒關係嗎?

之後接連幾次回診都遇到醫師休假,他又非常的死忠,不想更換主治醫師,所以某次昏倒,才直接由救護車載進了醫院。經檢查後發現,原來癌細胞已擴散到腦部。

病人也許是諱疾忌醫,其實在家有多次手腳無力等偏癱的狀況,都覺得多休息就會好,竟然沒有就醫。所以嚴重到昏倒,太太才慌張的叫救護車把病人送進急診。住院隔天,就因陷入昏迷轉到加護病房。第一晚來了一位住院醫師,建議家屬可以使用自費標靶藥物,一顆破萬,一個月大概要幾十萬。

一般醫師應該都知道,因腦部有癌細胞轉移陷入昏迷的病人已經病得很嚴重了,住院醫師第一天給家屬的建議竟然是高價的標靶治療。由於病人家屬完全不懂,也不知道該不該接受治療,所以沒有立即回應。病人一直意識不清,後來新換的主治醫師才說,病人這麼虛弱也不適合接受化療或標靶治療,家屬可以考慮氣切使病人免受插管之苦。病人在加護病房大約住了一個月,接著轉入普通病房,家屬們都很開心。他的兒女一直以為手術成功就表示病好了,完全沒有想到父親竟然會忽然昏倒、不能說話,還住進加護病房。轉到普通病房後就開始接受放射治療,希望縮小位於腦部的腫瘤,讓他至少能恢復部分能力。結果在放療結束後,他就去世了。

整個過程有太多令人不解的地方。不稱職的醫師加上不配合的病人,造成了這樣不幸的結果。

我不知道門診的醫師是如何跟病人與家屬解釋,讓他們在手術後覺得沒有必要化療,復發後的治療也是很草率。我不知道轉移到腦需要多久的時間,不過我聽說,肺癌很容易轉移到骨頭跟腦,甚至很多醫院會在病人肺癌復發的時候,就先在頭部進行低劑量的放射治療。

再來就是最後住院的情況。以前用盡不擇手段,就是要留住病人最後一口氣的觀念不是已經過時了嗎?不積極治療並不等於放棄呀!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增加,也讓大家更多思考怎樣才叫「善終」。我想大部分的人,比起死亡,應該更害怕在死前受盡折磨、不得好死。

我以為安寧的觀念已經開始在台灣流行了,醫療有它的極限,醫師也不是神,不會總是有奇蹟出現,所以應該務實一點,當病人已經病得很重的時候,醫師應該與病人家屬討論,如何陪伴病人走過人生最後旅程,而不是要不要試試一天一萬多的自費標靶藥物吧?甚至家屬詢問如果做這種昂貴的治療,能延長多久的壽命,醫師也只是很籠統的回答:「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不一定。」所以家屬一直抱持希望,覺得情況可能會好轉。轉到普通病房後馬上開始放療,因為最理想的狀況是,放療使腦瘤縮小,然後病人就可以自己走回家了;只是沒想到放療一結束,病人就令人措手不及的過世。家屬在完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被迫接受事實。

如果我是狀況不好的末期病人,應該會希望醫生盡量讓我舒服,也會希望在最後這段時間好好跟家人相處、道別,讓雙方都不留下遺憾。活著的時候好好相處,死了也不用太過傷心。所以醫師除了要盡量讓病人感到舒服,也應該讓病人與家屬有心理準備,同時輔導家屬如何面對未來的生活。可是這位病人在最後的時間裡,因為插管根本不能說話,腦瘤壓迫所以寫字變成一團無人能懂的糾結線條,沒有人知道他最後在想什麼。

要是能在病人神智清楚的時候,就知道他的偏好和意願,最後這段時間的情況應該會完全不一樣吧?

--- 本文轉載自 民報 醫病平台 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