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好 心 樂 園

= 喜 歡 分 享......分 享 歡 喜 =

~不管講什麼,做什麼,攏是為着你好,為着我好,為着台灣好!~
~台灣若好,你也好,我也好,大家攏總好!~

台北小記(13)生命總有盡頭的一天

台北小記13生命總有盡頭的一天    陳思永

 編按:原文並無標題,編者擷取文中一句代之。

 

到了我此等年紀,與熟悉又不常見面的友朋聚會,談到彼此認得的人時,除了回憶年少時的糗事外,總以某人身體出了狀況,或者哪個人已走了的話題居多,鮮少關於某人老當益壯再創學術或生涯成就之類的光榮情事。

 說到離開塵世,基督徒說是得到永生,進了天堂;要進天堂並不困難,只要承認自己有罪,求主耶穌代為洗脫,因此常見到歐美影片中,瀕死的人臨終懺悔入教的鏡頭。此外,社會上常以「往生」兩字代表人已走了,而避用最真實的「死亡」兩字。近日高中同班的老班長給我一本談及生死哲學的小冊子,心照不宣地意涵著,要我讀讀後自行體會裡面的要義。

f:id:goodtw:20180201162629j:plain

死亡 是 生命週期中「自然且必然」的現象---- (摘自 一冊 53)

 

原來「往生」兩字並不是避諱死亡的婉辭,而是被接往佛陀淨土前必作的功課。那是甚麼樣的功課?這可是很大的學問了,不過言簡意賅地說就是「修行」,行如何修? 我想每個人的意會與實踐應該不盡相同。

 生命總有盡頭的一天,撇開宗教信仰不談,倒是常聽到,源自西方存在主義的一道熱門的生命觀--在人生有限的日子裡,要懂得「活在當下、把握當下」。說得白一點,是否就是,「能吃就吃,能玩就玩,能花就花」?以我既不諳宗教也不熟悉哲學的俗人觀點來理解,及時行樂的「活在當下、把握當下」並不適合體能與欲望趨弱的老身們。想著,到了生命晚年,應該追求心靈上的平靜與滿足。若能和心靈契合的人攜手漫步、共讀一本喜歡的書、甚至對坐無語,這應該是老年人「活在當下、把握當下」的美好精神境界。

 2017. 04. 09

作者簡介:

陳思永,本名陳雍,祖籍江蘇省常熟縣。抗日戰爭末期出生於西安(古名雍州),因此取名。一九四九隨父母遷台。台北建國中學、台灣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材料工程博士,隨即入石油界服務。退休定居美國加州後,閒暇開始以寫散文自娛。集結成冊出版《憶故懷舊》(2012)《隨感錄》(2015)

 

f:id:goodtw:20180201162833j:pl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