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好 心 樂 園

= 喜 歡 分 享......分 享 歡 喜 =

~不管講什麼,做什麼,攏是為着你好,為着我好,為着台灣好!~
~台灣若好,你也好,我也好,大家攏總好!~

【醫病平台】​鼻胃管拔或不拔,由誰決定?

f:id:goodtw:20181111150743j:plain

「移除鼻胃管」看似一件簡單的事,背後其實是需要一個醫療團隊合作無間的共同努力才能達成的。示意圖/取自Pixabay

文/小宜(語言治療實習生)2018-10-12

老師來了!要來教你怎麼吞嚥,爸爸要認真上課喔!」蔡先生的兒子這麼說著。蔡先生本次因中風住院治療,68歲的他是個電腦工程師、業務銷售員、台語教學教師,興趣也非常廣泛,不但是位游泳健將,平時還會寫詩、作詞作曲等。多才多藝的他,卻因為生病,導致現在連說話都沒辦法好好說,甚至吃東西和喝水都有問題。語言治療師探視時,蔡先生總是眉頭深鎖,有一次還哽咽說出:「為什麼我會遇到這種事……」雖然還無法接受事實,但家屬和病人都希望能趕快移除鼻胃管,改成由口進食,而蔡先生還是很認真配合治療。

對患有口腔失用症的蔡先生來說,聽指令執行口腔運動是一件困難的事,因為他無法好好控制自己的舌頭、雙唇等肌肉來執行吞嚥動作。儘管蔡先生還是很憂鬱,低潮的情緒一來就會流下眼淚,但他也不改幽默的個性,他會突然對治療師說:「我不是一個聽話的學生,你叫我做的我都沒做。」或是「我的舌頭現在正在修行。」治療師在過程中不斷鼓勵與陪伴,加上家屬細心的照顧,經過三個星期每天密集的練習,終於,蔡先生可以自然的進食,且不會有嗆咳情形。記得,他移除鼻胃管的那天,太太立刻拿出手機和蔡先生自拍,並開心的說:「我要和帥帥的你拍照傳給大家看!」雖然蔡先生可能還有很長的復健之路,但那天他說:「生病也是我人生中的經歷。

我為蔡先生感到驕傲,不僅因為他認真配合復健,還有最後能坦然面對這一切,是一件多麼勇敢的事;換做是我,我想我也不一定能夠做到。語言治療師在他的生命來說是多麼短暫的路過,我們能做的其實不多,主要還是靠他的配合,以及家屬的支持,讓他的身體可以逐漸恢復功能。

再看到隔壁病房的柯先生,家屬非常希望他能由口進食,但插著鼻胃管的他,每次嘗試吃幾口就拒絕,語言治療師評估他的潛力其實比上一個案例中的蔡先生還要好,但訓練直到他出院,仍無法移除鼻胃管,就是因為他不願意配合每一次的吞嚥治療,覺得吃東西很麻煩,即使告訴他鼻胃管留置會有的風險,但他仍不改決定。我們希望能協助柯先生移除鼻胃管,家屬也是極力說服他,但病人本人並沒有意願,我們也只能尊重他目前的決定。但不禁思考,這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為什麼有人會貪圖方便寧願插著鼻胃管呢?身為醫療人員的我們,應該說服他還是順從他呢?如果我是病人,又會怎麼想呢?

再來看看第三個故事,這是由看護照顧的陳先生,目前已訓練可部分由口進食,但每次詢問看護病人的進食狀況,看護總是回答「他都吃不完,不能全部由口進食」,但觀察病人體力表現及喝水的情形,應有能力移除鼻胃管改為由口進食,因此與家屬及醫生討論將鼻胃管移除,此時看護說:「他還不能啦!這樣很危險耶!」此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看護不希望病人移除鼻胃管,不知道看護是因為二十四小時照顧病人太累,還是害怕病人會吸入性肺炎。不管如何,為了讓病人盡早找回由口進食的快樂以及恢復口腔功能,最後還是移除鼻胃管,並給予看護、家屬及病人安全進食之相關衛教。

語言治療師到病床旁,就是希望能藉吞嚥訓練,讓病人可以安全地進食。第一個案例真的給我很大的鼓舞,如果病人、家屬、醫療人員的目標一致,治療效果可能加倍,反之,若照顧者或病人,其中一方動機不佳,都可能影響復健成效。語言治療屬於復健課程並非神藥,照顧者與病人的配合度,以及病人的身體狀況,都是治療有沒有成效的關鍵,而語言治療師能做的,就是針對每位病人不同的症狀,給予適當的代償策略以及訓練運動。

進入「語言治療」這個領域之前,就很常聽到有人說「語言治療都沒有效」,實際了解這個領域之後,才發現治療要有成效著實不容易,因為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並非單一方努力就可以的。當然,「吞嚥訓練」只是語言治療職責的其中一小塊,也是很多人不知道的部分,因為移除鼻胃管是由醫師執行,而且也不是每家醫院都有語言治療師到病房指導病人,但是評估及訓練病人吞嚥能力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吞嚥困難患者需要的不只是語言治療師的吞嚥訓練,還有醫師、牙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營養師、護理師等專業團隊一同介入,因此,「移除鼻胃管」看似一件簡單的事,背後其實是需要一個醫療團隊合作無間的共同努力才能達成的。

--- 本文轉載自 民報 醫病平台 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