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好 心 樂 園

= 喜 歡 分 享......分 享 歡 喜 =

~不管講什麼,做什麼,攏是為着你好,為着我好,為着台灣好!~
~台灣若好,你也好,我也好,大家攏總好!~

【醫病平台】如何選擇醫師?

f:id:goodtw:20180815132537j:plain

在台灣可以查詢醫師的學習經歷,但不容易看到病人的評價,也沒有對個別醫師的照顧品質的客觀檢驗資訊,要尋找到可靠的醫師,多半是參考別人的意見後,看了醫師後再做決定。示意圖/Pixabay

文/日心(旅美退休醫師)2018-07-03

當一個人有幸、但無選擇地、生為這地球上人類的一份子後,他就走上一條無法回歸的單行道。在這路程上,他一定會老去、生病,而最終會從這路程中消失。當生病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會想要除去、減輕,或者控制疾病的進展。這時候就需要醫師診斷、治療疾病,同時支撐你的心理,以免疾病縮短你的生命,並且造成心靈的受苦。無庸置疑地,選對的醫師就是首要之務,而如何選對的醫師,更是需要深度思考的課題。如同經驗的累積,一個人多生幾次病、看了很多的醫師,就會擁有一些選擇對的醫師的知識與能力。

一般內科醫師或家庭科醫師,是公認的第一線醫師,他們經過多科醫學的學習,擁有的醫學知識會比專科醫師更寬廣、更多面向。這些醫師比較熟悉一般的疾病,如有需要,會介紹你去看有專業技術與知識的專科醫師。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好的第一線醫師照顧及協調你的醫療需求。

大約十年前,我從美國東岸搬到西岸時,第一件事就是尋找一位一般內科醫師。尋找的方法可請教你的朋友,或上醫療網站,如內科網頁或到當地醫院去查詢。當時,正巧有一位一般內科醫師剛從芝加哥搬到我們住的地方,在報紙上面做廣告,可以接納新的病人。從他在報紙上所列出的履歷,加上我們上網查這位醫師過去的經歷,諸如從哪家醫學院畢業、在哪間醫院做住院醫師或專研醫師、有沒有醫療糾紛,或者是有沒有被懲處或吊銷醫療執照的記錄,另外有些網站可以找到病人對這位醫師的評價。搜尋資料後,就訂了第一次預約。我覺得這位醫的態度親切溫和,醫學學術足夠,也花了時間解釋我的病情,就決定跟從這位醫師。

有次,因為突發的暈眩住進美國的醫院,我的內科醫師經過詳細的檢查後,轉介我給一位心臟內科醫師看診;經過心臟內科醫師的專科檢查,我被告知需要一位心臟外科醫師,做心臟冠狀動脈的繞道手術。這時候心臟外科醫師的選擇,就變成很重要。外科手術的成功與否、開刀前後有沒有併發症,都會影響手術後的復原與預後。我當時住的醫院設有心臟外科的團隊,但是我的內科醫師曉得有更好的心臟外科團隊在另外一個醫院,所以我就聽從他的意見辦理出院,住到另外一家醫院,也就沒有時間去查證這位心臟外科醫師的經歷。

當這位心臟外科醫師查房時,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和藹可親,看著我的臉,慢慢地、輕聲細語地跟我解釋我的病情與手術計劃。他不像是一個典型的、匆忙的、氣昂昂的外科醫師。解釋完了以後,我問他每一年開多少這樣的手術、有沒有併發症?他也微笑地據實告訴我這些數據。從他的態度、語言與解釋,我就對這位醫師產生信心。然後他拍拍我的手離開,我第一次對他的印象是良好的。

我的心臟手術進行順利,就在預期的時間內完成。他術後跟我家人解釋,開刀是順利的,只是我的動脈比較細小。後來我發現他曾經是小兒外科的醫師,對細小的血管應當是很有經驗的。在我的術後回診,他跟我解釋手術經過,同時也畫圖讓我知道血管連接情形。後來我上網查這位外科醫師的評價,他的平均是四顆星,算是風評好的外科醫師。其後就由心臟內科醫師追蹤開刀後的復原情況,沒有再去看心臟外科醫師。這位外科醫師雖然只花一些時間在開刀房照顧你,但是這幾個小時,可以決定你的復原與預後。因此,當你需要外科手術時,要特別花時間去找資料,選一位風評好、技術與經驗俱佳的外科醫師。

一旦心臟開刀後,就要讓心臟內科醫師長期追蹤。我的第一位心臟內科醫師是一位中年醫師。起初門診追蹤時,還會解釋病情;看了幾年以後,看診時間越來越短,有時候腳才踏進診間,另外一腳就準備要踏出門。從來沒有用聽筒聽我的心跳只會做檢查,包括心臟超音波、心電圖、跑步機測試。問他問題時,也只有寥寥幾句話。我覺得我只是一個數目字,而不是一個病人,就決定要換心臟內科醫師。

決定找新的心臟內科醫師後,我先問我的內科醫師,有幾位心臟內科醫師在這個都市開業。然後我上網去找他們的資料,包括醫學院、住院醫師或專研醫師的經歷,加上病人的評價。我也比較這些醫師跟我原來的心臟內科醫師,最後決定去看一位新的心臟科醫師。美中不足的是,目前網站上,還沒有客觀的醫師照顧病人的醫療數據。美國國家醫療制度,有計劃要在網站上設立Physician Compare(醫師比較)網頁,但現在還沒有可靠的醫療資訊。

我第一次去見這位新的心臟內科醫師時,他進診間就笑笑地看我一眼,第一句話問我從什麼地方來。我說我原來是從台灣來的,他馬上就說他在20歲左右時,曾經到台灣為教會傳教,也描述了一些台灣那時候的情況。這種個人化的話題,會讓病人覺得有親切感,也拉近醫師與病人的距離。然後他就問我的病史,一位助手在診間,將我們的對話紀錄在電腦中。在大約20分鐘的對答中,他問一些我的病史,然後很有耐心地,解釋我的病情及追蹤的計劃。

我覺得這位醫師有親切感,醫學常識也豐富,因為有第一次好的印象,我就每年門診追蹤。每一次我回去追蹤的時候,他首先幾句話就是問我最近台灣的情形,這種關心讓我心裡很舒暢。

這位醫師是自己獨立開業,因為有很多的病人,就僱了不少的助手。總共有兩位秘書,兩位護理師,一位打病歷助手。檢驗機器包括超音波、跑步心電圖與注射放線素劑。當然維持這麼多的檢驗儀器與人員,就要有不少的醫療收入,也間接地顯示,這位醫師是受病人歡迎的。

要找可信賴的醫師,除了別人介紹,上網找醫師資歷、病人的評語,也可以去醫學網站,查詢醫師寫的醫學文獻。UpToDate網頁是綜合性的、內容豐富,並且常常更新醫學文獻。當我需要次專科醫師時,就上網查詢與我疾病有關的文獻、文章作者的醫師名字與所在地。因為這位醫師作者寫的文章周全合理,又恰巧住在同個地方,就決定去看這位醫師。

追蹤了幾年以後,他說我可以由我的一般內科醫師追蹤,而不必要看次專科醫師。但是因他的態度很好,關心整個病人,醫學知識專門,我說我寧可在你這裡追蹤,他也就答應了。

我大部分看病的時間是在美國,只有小部分在台灣。在台灣可以查詢醫師的學習經歷,但不容易看到病人的評價,也沒有對個別醫師的照顧品質的客觀檢驗資訊。所以在台灣要方便地尋找可靠的醫師,會比較困難,只好參考別人的意見,看了醫師後再做決定。

可信賴的醫師應當有幾個特質讓病人放心。最重要的特質是全人地照顧病人,不但照顧你的疾病,也關心你整個人的福祉,而不是為了醫師本身的利益。第二個特質是醫師要有充足的醫療知識、可信賴的手術紀錄。這些醫學訊息,你可以上網查詢,或是直接要求外科醫師的開刀紀錄。如果這位外科醫師不誠懇地、或不願意答覆你的問題,你應該選擇另一位外科醫師。第三個特質是這位醫師應當在他的同儕醫師中是被尊敬的,也會被推薦的。你可以從你的家庭科醫師或內科醫師,去找尋這些可靠的醫師。

自己的健康或疾病,就像自己的事業,要專心地籌劃。當你決定要找醫師時,要盡量找跟這位醫師有關的醫療資訊。找到了可靠的醫師後,就要遵從他的醫囑,如果碰到你不滿意的醫師,不要猶豫,去找另一位醫師。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每個醫師都有公開的醫療數量與品質指標,病人就可以輕鬆有效地找到適合他的醫師。

--- 本文轉載自 民報 醫病平台 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