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廬隨筆:王羲之『蘭亭集序』讀後感
一、作者簡介
作者:王子哲教授(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內科部主任)
自述 (20161216):
我素好讀古文,兼修儒釋道三家的道理,發現人生最重要的是快樂與健康,而且能進一步去發現世間之美(英國十八世紀哲學家G. E. Moore的名言)。明陸紹衍編著的《醉古堂劍掃》所說:「心無機事、案有好書,飽食晏眠(晚起),時清體健,此是上界真人。」正是我十年來的寫照。近三年來,為白內障所苦,以及腰痛不堪久坐,所以乾脆結束門診,以便三不五時去美國東西部探望孩子及含飴弄孫,享受天倫之樂。我沒有過人的聰明,卻有超人的懶惰,想要傳述聖賢之言,又懶於執筆;想要用You tube來推廣台語又懶於動工,以致「一事無成人漸老(弘一法師李叔同語)」深感人生一定要做一些有益社會之事,才算是「無忝所生,不虛此行」,內心不勝慚愧與惶恐之至。
編案:王子哲教授行醫教學,對人生多有體悟,又勤於筆耕,名為「心廬隨筆」,為響應《台灣好心樂園》部落格理念,特供稿如下,以饗讀者。
二、原文《蘭亭集序》東晉.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領(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由(猶)今之視昔也,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三、心廬隨筆:王羲之『蘭亭集序』讀後感
《蘭亭集序》是一篇集文學、哲學、書法之美於一處的文章,美得不可言喻,尤其是出自於古今第一大書法家王羲之(303-361)之手,更為可貴,有「行書第一」之稱。唐太宗李世民甚至愛得不忍釋手,最後把它殉葬昭陵。今日所看到的都是臨摹本。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時任會稽內使的王羲之與兒子、大臣、好友共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今浙江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在水邊進行消災祈福的活動(脩稧)。當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大家在曲水旁邊排列而坐,讓酒杯漂流而下,一邊飲酒,一邊賦詩(有二十六人賦詩,得詩三十七首)非常地快樂。王羲之趁著酒興信手提筆,書寫下這篇千古奇文,而書法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難怪王羲之酒醒之後重新書寫不知多少次,還是不如原文。
王羲之慨嘆人生苦短,一生快樂地過去,而壽命長短隨著造化而定,最後一切都會化為烏有。古人說:「死和生也是一件大事啊!」怎能不感到悲痛呢!最後他駁斥莊子齊物論說「把死、生當成一樣是荒誕的,說壽、夭是沒有兩樣也是妄作的」。實際上,東晉人士以隱居不出仕(做官)為最高境界,對養生之道特別注重,尤其喜愛服用五石散(服用五石散,能讓人皮膚變白,易發汗,穿薄衣,喜赤膊,其功效因人而異,五石散含有重金屬,食多反而有害身體)。所以王羲之明知人生短暫,但表面上還是強調長壽的可貴,其內心的矛盾與感傷可知。
宋朝 蘇東坡(1036-1101)在他著名的《前赤壁賦》中指出人生於世就像「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那樣地短暫與渺小,就是一世之雄的曹孟德(曹操),而今安在哉?雖然悲哀人生的須臾,還是大可逍遙於大自然中自得其樂。
晉朝 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生於東晉哀帝興寧三年(365),卒於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427),曾祖父為晉朝名將陶侃(259-334)。當時正值晉宋(劉宋)交替的年代。四十一歲那年,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澤令。當郡裏一位督郵來彭澤縣時,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便說:「吾不能為五斗米(當時的基本生活費)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即日棄官回鄉,並賦著名的《歸去來兮辭》以明志,詩中有「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回家去吧!田園將要荒蕪了,為何還不回家去呢!)」的名句。他的詩裡表明歸隱大自然,不為世俗所束縛。其他著名的詩句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詩》」等名句,並著有《桃花源記》,即為世外桃源(烏托邦utopia)的寫照。他是一位豁達的詩人,被稱為「田園詩人」,唐宋以來的詩人莫不對他尊崇備至,其中尤以宋朝蘇東坡為最。
王羲之,字逸少,曾官至右軍將軍,故又稱為王右軍。他的生平中有三件事值得一提:
(一)、王羲之幼時極為聰明俊秀,為大將軍王敦(羲之的族叔)所喜愛,王敦曾對羲之說「汝是我家佳子弟」。有一天,王敦方與部下在臥室籌劃謀反事宜,猛然想起王羲之躺在他的床上,大驚。當時年方七歲的王羲之非常地機警,馬上裝睡,且口吐白沫,才讓王敦釋疑而逃過一劫。
(二)、郗太傅(郗鑒)想為女兒郗璿選婿,王丞相(王導)說「君往東廂,任意選之。」太傅就派門生去選,門生回來說:「王家諸郎都很好,聽說有人來選婿,大家都很矜持(拘謹),唯有一人在東床上坦腹(光著肚皮)仰臥著,好像沒有聽到的樣子」。太傅說「正此好」。打聽之下那人原來是逸少,郗公便把女兒嫁給他。這就是「東床快婿」的典故。
(三)、王羲之因為不想在自己不喜歡的人的下面做官,忿然辭職,並在其母墓前發誓要永遠不再做官,將以書法為其終身的志業,從此專心致力於書法,方有日後的成就。(詳見《墨池記》讀後感)。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蘇東坡的《前赤壁賦》被譽為古今三大至文。這些文章,若能多讀數遍,必能提高內心的境界與本身的氣質,切勿錯過!